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

► 經絡保健:督脈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『督脈』在人體的後背,屬陽,主導人體手足六陽經,『督』有總督、總攬之意,『督脈』總督一身的陽脈,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,故有『陽脈之海』之稱。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,就會溢到任督二脈,任督二脈氣機旺盛,則會循環作用於十二經脈,所以,『任督通則百脈皆通』。

『打通任督二脈』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。按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可以瞭解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循環次序。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,依次循環到肝經,再由肝經入胸,上行經前額到頭頂,再沿督脈下行至尾閭,經陰器而通任脈上行,然後再回流注入肺經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『此營氣之所行,逆順之常也。』按照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任督之氣是在人體自然運行的,每一個正常人,其任督二脈本來就是通的,何需再打通任督二脈呢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保健要穴:『命門穴』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命門穴位於腰背正中線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(即肚臍的正後方),是人體的長壽大穴。包括『腎陰』和『腎陽』兩方面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,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,從臨床來看,命門火衰的病,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。補命門的藥物,又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經常擦『命門穴』,可強腎固本、溫腎壯陽、強腰膝、固腎氣、延緩衰老。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,加強與任脈的聯繫,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的運行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主治:陽痿、遺精、脊強、腰痛、腎寒陽衰、行走無力、四肢困乏、腿部浮腫、耳部疾病等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日常保健要訣:『腰常擺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。當身體扭向左時,右手在前,左手在後,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,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肚臍正後方的後背「命門」上穴位。反方向重複。最少做50下,做夠做100下更好。提示:當手掌拍打至小腹及後背時呼氣。

保健運動:八段錦中的『兩手攀足固腎腰』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『兩手攀足固腎腰』的具體步驟:

1. 雙手上舉:兩腿挺膝伸直站立,雙手向前、向上舉起,掌心向前,目視前方。

2. 雙掌下按:雙掌下按至胸前,掌心向下,指尖相對,目視前方。

3. 雙掌插腋下:雙掌掌指順腋下向後插,目視前方。

4. 前俯摸腳面:雙掌心向內沿脊椎兩側,向下摩運至臀部;然後,上身前俯,兩掌繼續沿腿後向下摩運,手掌經過腿的兩側,一直向下,直到摸到腳面;這時,抬頭、塌腰、目視前方。做這動作有困難者,不必勉強,手心盡力向下即可,保持雙腿直立。

5. 起身還原:雙掌從腳面向上、向前抬起;用手臂帶動上身起立。掌心向前,目視前方。這個動作一上一下為1遍,共做6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
黃光武教練於20 / 8 / 2013撰寫

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

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

► 所謂20年的深交



► 八段錦:攢拳怒目增氣力















生活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:為什麼我們只要一生氣發怒,拳頭就會不由自主地握緊,接著就是瞪大眼睛?中醫認為『怒傷肝』,當我們發怒時,身體的肝氣就會迅速調動起來,而『肝在變動為握』,如果肝氣有變動,人的表現就是握緊拳頭。『肝開竅於目』,肝氣的變化也就會展現在眼神上。所以,握拳、瞪眼,其實都是我們動肝氣的本能反應。

 明白人一生氣就會握拳、瞪眼的原因,就可透過有意識地握緊拳頭和瞪眼,來鍛鍊肝氣。八段錦中的『攢拳怒目增氣力』,就是將握固法、瞪眼和馬步三者相結合一種強肝養腎的運動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攢拳怒目增氣力』中,還有蹲馬步的動作。馬步下蹲,可以氣沉丹田;膝窩彎曲,可以達到鎖住下焦的目的。蹲馬步能鍛鍊腰腎,達到『增氣力』的效果。

『 攢拳怒目增氣力』的具體動作如下:

1. 蹲馬步:左腳向左開立,兩腿下蹲成馬步;兩手用『握固法』握拳,放在腰間,眼看前方。(『握固』大拇指放在無名指的指根處,4指相握,把大姆指藏在中間,目的就在於鍛鍊肝氣。)

2. 出拳轉掌:出左拳,手伸直時變掌,然後手掌像擦玻璃一樣,從下往上轉一圈,轉完後再握拳。出拳時,拳要微微握緊,10個腳趾抓地,瞪瞪眼。怒目在練習眼力,同樣也是鍛鍊肝氣,因為肝氣通於目。

3. 收拳:左拳收回腰間。反向再做一次。一左一右為1遍,共做3遍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黃光武教練於17/8/2013撰寫

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

► 保健小知識:預防白內障 (明目補肝法)












若只針對預防白內障的話,可以操練『明目補肝法』。

明目補肝:中醫古書有云『天筋藏于目,地筋藏于足』。經常操練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中(可以在本網頁下載)的第5式─眼睛轉動、第6式─掐揉頭額及梳刮頭頸和第7式─推搓面部,及加上揉『地筋』;早、晚各做一次,有明目補肝和改善視力之效。

1. 眼睛轉動:頭身保持不動,開始轉動雙眼,從左→上→右→下→左轉10次,閉目休息5秒鐘,然後反方向轉10次,再閉目休息5秒鐘。(溫馨提示:有減免患白內障及明目之效。)

2. 掐揉頭額及梳刮頭頸:兩手各指尖平置於雙眉心至太陽穴一線,輕輕掐揉包括印堂穴、攢竹穴、絲竹空穴和太陽穴約20秒,然後逐漸平行向上沿額部→頭頂→枕部的方向逐步推進,並一路用力掐揉各處,推進至頭頂,然後繼續向後頸推進至枕部後,兩手緊挨着顱骨,以雙拇指加力按揉風池穴約20秒。提示:疏通頭部經絡,對頭痛、頭暈、失眠及記憶力減退等等,有一定的療效。兩手各指尖平置於額頂髮際前約1 寸的位置開始,五指微張向後梳理,至枕骨時改用掌邊及掌背,刮後頸的風池穴和翳風穴,反復20次。提示:疏通頭部經絡,有護髮、提神、醒腦和明目的功效。

3. 推搓面部:用雙手五指指腹推搓的手法梳理面部,再按照印堂→髮際→鼻翼兩側→口角→再回到印堂的順序,在推搓過程中,應對印堂穴、睛明穴、四白穴、迎香穴、地倉穴等穴加力,來回推搓36次。用雙打中指指腹施力推按,由攢竹穴→魚腰穴→竹絲空穴,及睛明穴→四白穴→瞳子(骨翏)穴上下推按12次。提示:改善面部氣血運行,俱美容及增強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。

4. 揉地筋(第1、2蹠骨的腳掌足弓位置):左右足各揉3分鐘。

遵照上述方法經常操練,對中年人士和長者的視力,會有幫助,謹祝各位身體健康。

黃光武教練啟

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

► 保健小知識:骨髓保健

















人的骨髓裡藏的都是『精』,如果骨髓出現問題,人的造血機制,乃至身體各方面都可能嚴重受損。本人提倡的『骨髓保健』,可以從艾炙保健法和攝穀道氣功,這二方面入手。

艾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保健、強身壯體、延年益壽的方法;俱未病先防、養生保健之功;艾草藥性辛溫,燃燒均勻,火力溫和,熱氣芳香入脾、腎、肝三經,溫補虛衰之腎陽,溫通郁滯之諸經,祛除病邪,延壽緩衰。

每晚艾炙:任脈的關元穴5分鐘、督脈的命門穴3分鐘,足太陽膀胱經的左右腎俞穴各2分鐘、和足陽明胃經左右腳足三里穴各3分鐘,溫炙後飲1杯至杯半溫水。

關元穴─肚臍正中下3寸位置(即肚臍除姆指外4手指橫距)。

命門穴─肚臍對正背脊脊椎位置。

腎俞穴─命門穴旁開1.5寸(即2手指橫距)。

足三里穴─外膝眼下3寸及脛骨旁1指橫距。『黃光武尋找足三里穴的簡單法:(右三里穴)右掌心貼右膝蓋骨,中指和食指分別向兩旁伸直夾住脛骨,中指指尖的位置,若稍用力按壓,有酸、麻、脹或痛的感覺,就是足三里穴。』

溫馨提示:艾條可於傳統的藥行有售,價錢一般每條在10元以下,燃燒的艾條距離皮膚1寸或以上和感溫熱為佳,感覺到灼熱,則需要停止30秒以上後再續。艾炙在有抽氣設置的室內進行為佳,小心火種,量力而為,避免灼傷體表。

攝穀道氣功練習:在床上仰臥,合口先吸一口氣脹腹(即腹式吸氣)後,暫停呼吸,同時收縮肛門(即提肛),約10秒鐘或心數1-20(量力不可勉強),然後開口呼氣,放鬆肛門,即算1下,每次練習12下。(初練者可以只閉氣5秒鐘或心數1-10,待熟後逐步改至閉氣10秒鐘)

『攝穀道』的辨證:

在現代西方醫學而言,腹式呼吸橫隔膜向下移動,肺部大量擴張,令肺氣胞有足夠的空間來作氣體交換,使全身的血液的含氧增加,對心肺的功能,有莫大的頗益。

在中醫學的理論,屏氣(即閉氣)可令各臟腑有按摩作用,先吸一口氣脹腹屏氣兼提肛,使整個下焦臟腑,被受擠壓,產生協同效應,令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,有功能性的提升。

 本人曾作過臨床驗證,發現吸氣脹腹屏氣兼提肛的動作的效果,與關節伸展運動,使血脈順利流暢的原理雷同。『攝穀道』不單只可以防治前列腺肥大和良性腫瘤、改善尿頻和夜尿,還可以對消化系統不良人士和排便稀爛者,有所改善的效能。

『攝穀道』是由古代名醫孫思邈始創,他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,生於西魏時代,歷隋代和唐代等三個朝代的異人,相傳他活至141歲。相傳這是清朝十全老人『乾隆』最得意的養生功。

男士非患者可練此功,增強腎臟和前列腺功能,免受退化之苦。

婦女產後需收縮陰道者,練此功有快速復原效果。

黃光武教練啟

► 經絡保健:心包經 (手厥陰心包經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中國古代視心臟為人體最重要器官,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,即為『心包』。因此,心包可保護心臟、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。 

『心包經』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的膻中穴、中脘穴、陰交穴3個重要的經脈,通過胸部後,經側腹、手的內側中綫、手掌、中指一直往下。


時辰:戌時 (時間:下午7時至下午9時)    

經絡:手厥陰心包經 (當值器官:心包及其經脈)
保健要訣:保持心情愉快

心包經包圍心臟,有保護心臟的作用,若有受損,其所呈現的症狀,就像一般心臟受傷害,如臉部上火、發紅、心悸、目黃;沿著心包經的經脈,由胸到側腹,會產生疼痛、麻痺感,並伴隨抽筋、手掌發熱等症狀。  


心包經異常時,壓迫胸部的膻中會有痛感;摸背上第4胸椎旁的『厥陰俞穴』,會感覺有硬塊。


刺激心包經可令人心情愉快,鬱悶時,可做一個簡單的動作『鼓掌』,即兩手相互對擊,啪啪作響。這一個簡單的動作,也有很好的養生功效。  


手掌心有心包經通過:『大陵穴』位於手腕內側橫紋中央,『勞宮穴』位於握拳時,中指指尖點按位置,中指指尖是心包經的井穴『中沖穴』。小指側有心經通過。大魚際還有肺經的『魚際穴』,大姆指橈側,還有肺經井穴『少商穴』。因此,鼓掌可以振奮心包經、肺經、心經。所以說,日常生活中,不要吝嗇掌聲,給別人讚許和鼓勵,也可帶給自己歡樂和健康。


『心包經』要穴:『內關穴』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內關穴:在前臂掌內側中綫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內關穴的功效非常強大,凡是跟臟腑有關的病,都可以通過內關穴來解決!有15個治療的功能:治心源性哮喘、治打嗝、治胃痛、治嘔吐、治噁心、治脅痛(肋骨痛)、雙向調節血壓(高血壓降低,低血壓升高)、治冠心病、心絞痛、心律失常(這3種病其實是一個,只不過表現出不同的症狀)、治失眠、治抑鬱症、治偏頭痛、治藥物過敏(主要是腸胃不舒服的過敏)、治經痛、治胸口痛、治暈車。 

注意:『內關穴』不是一個補穴,只是疏通的效果比較好,經脈有阻滯、覺得不舒服的時候,可以揉內關穴。如果您血氣體質較虛弱,沒精打釆,別揉內關穴,因為它是用您的血氣來通經脈的,經脈一通就要耗費氣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日常保健要訣:『腳常搓』

(A) 右手擦左腳,左手擦右腳。由腳跟向上至腳趾,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。共做36下。


(B)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,共做100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常做這動作,可以治失眠、降血壓,消除頭痛。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。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,對身體有益

          
保健運動:『手掌保健操』

1. 雙手握拳輕輕相踫36下,刺激位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合谷穴。


2. 雙手攤開掌心向上,雙掌輕輕相踫36下,刺激尾指的後溪穴。


3. 雙手攤開向上,手腕輕輕相踫36下,刺激大陵穴。


4. 左右手虎口互相輕踫36下。


5. 除拇指外8指輕扣互相敲打36下。


6. 左手握拳輕輕敲打右手掌心36下,後右手握拳輕輕敲打左手掌心36下。


7. 雙手手背互相敲打36下,刺激手背的三焦經,促進內臟健康。


8. 雙手合十互相磨擦36下,令手掌發熱後掌心敷眼眶。


9. 雙手拍掌36下,刺激掌心穴位。


10.『2+5』十字掌:雙掌交差相疊成「十」字模樣,第2掌骨和第5掌骨互相敲打,按個人需要敲打不同穴位(掌骨上段近手指屬頭肩頸、中段屬胸腹、下段近手腕屬腰腿足),以作治療及保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黃光武教練於10 /8 / 2013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