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

► 醫哲辨證:望聞問切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『望』、『聞』、『問』、『切』是中醫判斷患者的病情的基本診治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『望診』是觀察患者的氣色和五官臟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『聞診』是診聽患者的聲息,醫師透過『聞診』得知患者的基本氣血強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『問診』詢問患者的症狀,和患者患病和發病的經歷,醫師是需要細心聆聽患者的述說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『切診』是中醫看病診察脈象的方法,一般用食、中、無名指等三指,按在患者手腕橈動脈肺經的寸口部,以檢查脈象的病情變化。有部分『良醫』間中會加按胃經頸動脈『人迎穴』的脈診或其他經絡的脈診,進一步瞭解肺經與其他經絡的脈象,才判斷症狀和開藥方或施針。
    
其實『望』、『聞』、『問』、『切』四診,用現代人的角度,可以簡化為『眼到』、『耳到』、『鼻到』、『口到』和『手到』;『望診』是醫師用眼去觀察,『聞診』是醫師用耳朵聆聽病人的表述,和用鼻的嗅覺感應病人是否有腥臭等異味,『問診』是醫師用嘴巴向病人查詢,『切診』是醫師用手指為病人把脈。個人認為『望』、『聞』、『問』、『切』四診,最核心的問題是醫師的是否『心到』,若醫師沒有專心於四診斷證處方,則非『良醫』的所為,只是容易製造『誤診』的庸醫。
    
人的生命是最複雜的系統,不可能簡單地把脈就能斷證確診,很多人都是因為情緒上的問題導致疾病,要想解決這些問題,比把脈、開藥複雜得多。精於『問診』的醫師,對判斷人性有非常深入的掌握,可以對患者的脾氣個性,為人處世明白透徹,對其病因有深入的認知。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『良醫』就會跟病人充分溝通,因為溝通得越好,問題就解決得越深入,治病的效能,便能更快更好。現代人的疾病跟生活習慣、情緒因素密切相關,『良醫』最終要解的是『人』的問題,『治心為先,治體為次』。

辨證:筆者面對我國祖先高度智慧的中華醫學,有深切的期望,冀能夠發揚光大,但坊間充斥着無數濫竽充數和無醫德的庸醫,實令人痛心。撰寫本文的用意,是提供病人分析醫師的優劣,和求診時有適當的選擇,對醫師的『醫德』和『醫術』的基本認知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013年9月12日黃光武教練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