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5日星期五

► 仿古創新編: 養生功 (一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歷代的養生功中,筆者認為孫思邈的養生,是值得我們仿傚和學習。    

孫思邈,被世人稱為藥王孫天醫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,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。他在西魏時代出生,卒於唐代,經歷魏、晉南北朝、隋代和唐代等多個朝代,相傳他活141歲才仙遊,可見他的長壽心得,實在值得我們學習。

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,博得經史家百學說,隋唐時曾推拒當官,唐太宗更親自上山拜會,名噪一時。不過,更為出名的,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,編成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兩部醫學巨著。

筆者最嚮往,不是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兩部醫學巨著,而是孫思邈始創的十三式的養生功。雖然,這是孫思邈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創造,但經過千百年來的考驗,俱科學化和實用性,除養生延壽外,更達到預防現代人的都市病,和提供操練者的自然治療疾病的功能,是不可多得運動治療法的啟蒙老師。    筆者的經絡保健操當中,有不少是根據孫思邈的養生功的基礎理論,仿傚後加上鑽研,及個人對人體運動生理的認知,成為經絡保健操的藍本,編撰出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供坊眾自行學習和操練,以強身健體之用。

孫思邈的養生功中的髮常梳、目常運、漱玉津、耳常鼓、面常洗、頭常搖、腰常擺和膝常扭,都有部份應用在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中。

頭常搖:雙手叉腰,閉目,垂下頭,緩緩向右扭動,至不能扭動為止,稍停後緩緩恢復原位,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,共做6次。反方面重複做6次。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,防止頸椎增生。

人體的頸項有七節的頸椎,而且是神經組織分佈最多及最密的部位,如第一頸椎有頭部血液循環、腦下垂體、頸皮、臉、眼、鼻、喉、交感神經系統,第二頸椎有耳、鼻、喉、口腔,第三頸椎有咽、頸、肩、交感神經、橫隔膜神經,第四頸椎有頭部肌肉、臂,第五頸椎有食道、氣管、肘、聲帶,第六頸椎有甲狀腺、副甲狀腺、腕、頸部肌肉、扁桃腺,第七頸椎有姆指、甲狀腺、氣管、食道等等神經組織的分佈,故頸項的保健運動非常重要。

頸椎是背椎中,唯一能夠上下、左右和二側有限度擺動脊椎,又是全身經絡氣血和神經的交滙處,亦是人體筋腱較為脆弱的地方;頭常搖一次過牽動6組頸項筋腱靭帶,對初學者、長者和部份亞健康人士,容易有創傷靭帶的風險;故筆者編撰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時,傾向採用歐美的熱身運動之頭頸動作,分成3組伸展頸椎關節動作,每次動作只是牽動2組頸部靭帶,既保障初練者免受到意外的創傷,又可以達到孫思邈養生功中頭常搖的功效。

編輯所限,下期待續

編後語:筆者需要得到網友的支持和鼓勵,積極留言表達意見,給我思維上有所動力,謝謝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黃光武教練敬啟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於2016年2月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