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

► 經絡保健:胃經 (足陽明胃經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『胃』為人體的後天之本,每個人出生後,主要依賴脾胃的運化水穀,和受納腐熟食物,人體才能將攝取的食物消化吸收,以化生氣、血、津液等營養物質,使全身臟腑經絡組織,得到充分的營養,維持生命活動所需。所以說,『胃』是為血氣生化之源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時辰:辰時 (時間:上午7時至上午9時) 

經絡:足陽明胃經 (當值器官:胃臟及其經脈)    
保健要訣:一定要食早餐

『多氣多血為陽明』,十二正經的血氣分佈,陽明經是氣血充沛的經絡,能夠有效聯系臟腑,使臟腑的功能能夠正常發揮,在治療和復康方面,有事半功倍的效果;故胃經和大腸經對於保健方面,最俱效益。按摩胃經的重點穴位,一是可以充實胃經經氣,使它和其聯繫臟腑的氣血充盛,這樣臟腑的功能,就能正常發揮,不易被疾病『打敗』。二是可從中切斷胃病發展的通路,在胃病未形成之前,就把它消弭於無形。


胃經上最重要、名氣最大的穴位,當屬『足三里』。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及脛骨旁1指橫距。黃光武尋找足三里穴的簡單法:(右三里穴)右掌心貼右膝蓋骨,中指和食指分別向兩旁伸直夾住脛骨,中指指尖的位置,若稍用力按壓,有痠、麻、脹或痛的感覺,就是『足三里穴』。   
          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『肚腹三里求』,中醫認為腹部有問題,便要使用足三里穴,足三里穴為何被譽為『人體保健第一大要穴』!現代醫學研究證明,針、炙、按、揉或拍打足三里穴,不僅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,且還具有雙向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,對循環、消化、呼吸、免疫等各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,都具有積極功效,不僅具有延年益壽之功,還有治療腹痛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、經痛、痹症、耳鳴等多種疾病。

臨床上,拍打足三里穴,可達到有病治病、無病健身的目的。從微循環學而論,人體的衰老與微血管閉塞、微循環障礙有關。因此,經常拍打足三里穴,能發揮防止衰老的作用。經常拍打足三里穴,刺激該穴位,除發揮與針灸相同的效果外,還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,增強抵抗力。

日常保健要訣:『常散步』,飯後或閒時可隨意散步,挺直胸腔,輕鬆地散步。最好心無雜念,盡情欣賞沿途景色。功用:民間有個說法:『飯後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』。


保健運動:關節伸展運動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伸展頸椎關節:先以拇指頂下頷,使頭部盡量仰後,稍停約2秒鐘,後頭用力向下,下頷貼近前胸,稍停約2秒鐘,反復10次;頭頂百會穴向天,頭向左轉動後,稍停約2秒鐘,後向右轉動後,稍停約2秒鐘,反復10次;右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左耳,微力拉頭向右伸展稍停約5秒後,左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右耳,微力拉頭向左伸展稍停約5秒,反復4次。提示:頸部上下左右二側的伸展,有牽動前後頸部經絡之功,及防治頸椎病之能。


伸展手掌關節:上肢平肩前伸,以手腕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各20轉。


伸展肩關節:兩臂向兩側伸開平肩,屈肘手背向天鬆腕垂掌,以肩為軸,肘臂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帶動肩關節轉動。兩臂直垂,以胸椎為軸,肩部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牽動肩胛骨的肌腱及周圍的經絡。提示:疏通肩部經絡,防治肩周炎。


伸展腰部關節:雙手先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握拳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(骨翏)穴,來回36次,然後握拳掌背按腰椎兩旁的腎俞穴,腰部前後擺動20次。提示:補腰補腎及防治慢性腰腿痛。


伸展胯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挻腹雙手义髋部,中指按環跳穴,先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轉動各10下。提示:強壯泌尿生殖系統。


伸展膝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雙手食指及中指緊扣左右膝眼及犢鼻穴,拇指、無名指及尾指按膝蓋的肌腱,同時向內及向外方向轉動膝關節各10圈。提示:疏通下肢經絡,防治膝關節疼痛。


伸展腳跟關節:取坐姿或有扶手企立,先以右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,後以左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。提示:疏通腳底經絡,有助身體平衡力及日常家居生活防跌之能,防治腳跟炎及骨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黃光武教練於18 / 6 / 2013撰寫

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

► 受寵若驚














非常感謝各位網友們熱烈的支持和愛戴,實在有點受寵若驚,但實際上只有「經絡保健」這一個欄目略受影響而須暫定,其他欄檔一律可維持正常運作及日常更新,本網重申承諾,「經絡保健」專目定必刻日捲土重來再與大家見面,現時只是暫別,敬請留意!

http://wongkwongmo.blogspot.hk/2013/05/blog-post_26.html

► 易筋經:出爪亮翅勢














易筋經的『出爪亮翅勢』也是一個透過開合膏肓穴,來鍛鍊身體的動作。『出爪亮翅』中的『爪』是指手,『翅』是指肩胛骨。顧名思義,『出爪亮翅』就像亮出翅膀,張開兩肢肩臂和手掌,透過活動肩胛骨來開合膏肓穴。

中醫裡講三魂七魄。例如,魂是肝的神明,東方為肝的本位,在八卦裡為震位,其數為3,所以跟肝有關的動作,一般要連做3次為佳;魄是肺的神明,西方為肺的本位,在八卦裡為兑位,其數為7,因此,跟肺有關的動作,一般要做7次。


熱身動作:做5至10分鐘便可。


伸展頸椎關節:先以拇指頂下頷,使頭部盡量仰後,稍停2秒鐘,後頭用力向下,頷貼近前胸,稍停2秒鐘,反復10次;頭頂向天,頭向左轉動後,稍停2秒鐘,後向右轉動後,稍停2秒鐘,反復10次;右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左耳,微力拉頭向右伸展稍停5秒後,左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右耳,微力拉頭向左伸展稍停5秒,反復4次。


伸展手掌關節:上肢平肩前伸,以手腕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各20轉。


伸展肩肘關節:兩臂向兩側伸開平肩,屈肘兩手輕搭肩上鬆腕垂掌,以肩為軸,肘臂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帶動肩關節轉動。兩臂直垂,以胸椎為軸,肩部向前後打圈各10次,牽動肩胛骨的肌腱及周圍的經絡。(此動的設計,向前打圈是開膏肓穴,向後打圈是合膏肓穴。)


伸展腰部關節:雙手先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握拳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翏穴,來回36次,然後握拳掌背按腰椎兩旁的腎俞穴,腰部前後擺動20次。


伸展胯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挻腹雙手义髋部,中指按環跳穴,先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轉動各10下。


伸展膝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雙手食指及中指緊扣左右膝眼及犢鼻穴,拇指、無名指及尾指按膝蓋的肌腱,同時向內及向外方向轉動膝關節各10圈。


伸展腳跟關節:取坐姿或有扶手企立,先以右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,後以左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。


(在任何運動前,做關節伸展的動作,對身體的保健非常重要。)


『出爪亮翅勢』有以下步驟:


1. 抬雙臂:兩腳開立,兩臂向上抬起,緩緩前伸,環抱至體前。


2. 合膏肓:兩臂內收,兩掌立於肩前。展肩擴胸,把後面的膏肓壓緊。


3. 開膏肓:合膏肓後,兩手再慢慢向前推,直到把後背完全打開。藉此,後背的肩胛、膏肓也就完全打開。同時,掌心逐漸向前推,指尖向上。以上的動作一共做7次。


功效:這個動作同時開合膏肓,透過伸臂推掌、屈臂收肘、展肩擴胸等動作,可鍛鍊心肺功能,調節呼吸及全身氣血運行。
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黃光武教練於15/6/2013撰寫

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

► 保健小知識:孫思邈養生功 (簡介)


















孫思邈,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,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。他在西魏時代出生,相傳他活141歲才仙遊,可見他的長壽心得實在值得學習。

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,博得經史家百學說,隋唐時曾推拒當官,唐太宗更親自上是山拜會,名噪一時。不過,更為出名的,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,編成兩部醫學巨著。

1.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,然後由前空額開始掃上去,經後腦掃回頸部。早晚做十次。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經常做這動作,可以明目祛風、防止頭痛,耳鳴、白髮和脫髮。

2. 目常運 
(A) 合眼,然後用力睜開眼,眼珠打圈,望向左、上、右、下四方;再合眼,然後用力睜開眼,眼珠打圈,望向右、上、左、下四方。重複3次。
(B) 搓手36下,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。

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,糾正近視和懶視。

3. 漱玉津。玉津即津液、口水 
(A) 口微微合上,將舌頭伸出牙齒外,由上面開始,向左慢慢轉動,一共轉12圈,然後將口水吞下去。之後再由上面開始,反方向再做一下。 
(B) 口微微合下,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,而在口腔裡,圍繞上下鄂轉動。左轉12圈後吞口水,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。吞口水時,盡量想像口水帶到下丹田。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,口水含有大量酵素,能調和荷爾蒙分泌,因此經常做這運動,可以強健腸胃,延年益壽。

4. 耳常鼓 
(A) 手掌掩雙耳,用力向內,然後放手,應該有卜一聲。重複做10下。 
(B) 雙掌掩耳,將耳朵反折,雙手食指壓住中指,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,卜卜有聲。
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,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。

5. 面常洗 
(A) 搓手36下,暖手以後上下掃面。
(B)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翻。 這動作經常做,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,同時不會有皺紋。

6. 頭常搖 雙手叉腰,閉目,垂下頭,緩緩向右扭動,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,共做6次。反方面重複。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,防止頸椎增生。不過,注意要慢慢做,否則會頭暈。

7.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,上下排牙齒互叩,無需太用力,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。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。 這動作可以能上下鄂經絡,幫助保持頭腦清醒,加強腸胃吸收,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。

8.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。當身體扭向左時,右手在前,左手在後,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,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「命門」上穴位。反方向重複。最少做50下,做夠做100下更好。 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、固腎氣、防止消化不良,胃痛、腰痛。

9. 腹常揉 搓手36下,手暖後兩手交叉,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。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。揉的範圍由小到大,做36下。 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、吸收、消除腹部鼓脹。

10. 攝谷道,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,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。閉氣,維持數秒,直至不能忍受,然後呼氣放鬆。
這動作無論如何時都可以練習。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到30下。 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。

11. 膝常扭 雙腳並排,膝部緊貼,人微微下蹲,雙手按膝,向左右扭動,各做20下。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,所謂「人老腿先老,腎虧膝先軟。」要延年益壽,要由雙腳做起。

12. 常散步 挺直胸膛,輕鬆地散肯。最好心無雜念,盡情欣賞沿途景色。 民間有個說法,「飯後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」,雖然有點誇張,不過,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。

13. 腳常搓 
(A) 右手擦左腳,左手擦右腳。由腳跟向上至腳趾,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。共做36下。
(B)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,共做100下。 常做這動作,可以治失眠、降血壓,消除頭痛。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。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,對身體有益。

►「經絡保健」暫停更新












http://wongkwongmo.blogspot.hk/2013/05/blog-post_26.html

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

► 保健小知識:痛症之穴位自療法





















以下穴位一般艾炙3分鐘或用指按壓36下為基礎:

1. 膝關節痛:膝眼穴、委中穴、陰陵泉穴、少澤穴及內關穴。


2. 落枕(瞓黎頸):風池穴、肩井穴、落枕穴(手背第2和第3掌骨中間)及懸鐘穴。


3. 五十肩:肩井穴、天宗穴、肺俞穴、尺澤穴及陽陵泉穴。


4. 坐骨神經痛:8(骨翏)穴、委中穴及承扶穴;和艾炙、或拍打、或推拿指壓足太陽膀胱經腰腿部份。


5. 腰背痛;腰腿點(手背腕橫紋上2寸的食指與中指及無名指與尾指之間2點)、風巿穴、手三里穴、腕骨(谷)穴、太沖穴及委中穴。


6. 肩頸痛:風池穴、風府穴、肩井穴、天宗穴、後溪穴及承漿穴。


7. 頭痛:太陽穴、百會穴、天沖穴、風池穴及三間穴。


8. 網球肘(主婦肘):手三里穴、曲池穴、天樞穴及陽陵穴。


9. 手麻(電腦手):陽溪穴、內關穴、外關穴及手三里穴。


10. 足跟痛:太溪穴、大陵穴及下關穴。


11. 風濕痛:三陰交穴、外關穴及風巿穴。


黃光武編於2011年10日

► 陳豪陳茵媺結婚了!


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

► 保健小知識:朝朝可做的伸展運動





















伸展頸椎關節:先以拇指頂下頷,使頭部盡量仰後,稍停約2秒鐘,後頭用力向下,下頷貼近前胸,稍停約2秒鐘,反復10次;頭頂百會穴向天,頭向左轉動後,稍停約2秒鐘,後向右轉動後,稍停約2秒鐘,反復10次;右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左耳,微力拉頭向右伸展稍停約5秒後,左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右耳,微力拉頭向左伸展稍停約5秒,反復4次。提示:頸部上下左右二側的伸展,有牽動前後頸部經絡之功,及防治頸椎病之能。

伸展手掌關節:上肢平肩前伸,以手腕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各20轉。

伸展肩關節:兩臂向兩側伸開平肩,屈肘手背向天鬆腕垂掌,以肩為軸,肘臂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帶動肩關節轉動。兩臂直垂,以胸椎為軸,肩部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牽動肩胛骨的肌腱及周圍的經絡。提示:疏通肩部經絡,防治肩周炎。

伸展腰部關節:雙手先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握拳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(骨翏)穴,來回36次,然後握拳掌背按腰椎兩旁的腎俞穴,腰部前後擺動20次。提示:補腰補腎及防治慢性腰腿痛。

伸展胯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挻腹雙手义髋部,中指按環跳穴,先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轉動各10下。提示:強壯泌尿生殖系統。

伸展膝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雙手食指及中指緊扣左右膝眼及犢鼻穴,拇指、無名指及尾指按膝蓋的肌腱,同時向內及向外方向轉動膝關節各10圈。提示:疏通下肢經絡,防治膝關節疼痛。

伸展腳跟關節:取坐姿或有扶手企立,先以右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,後以左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。提示:疏通腳底經絡,有助身體平衡力及日常家居生活防跌之能,防治腳跟炎及骨刺。

► 賀神舟十號成功升空














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

► 絕不吹牛 (官方資料證實已破8,000瀏覽)
















* 按圖放大,以便閱覽數目資料。

► 經絡保健:大腸經 (手陽明大腸經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腸經和肺經相表裡,關係非常密切。在現代醫學中,大腸是承受小腸以下的直腸、結腸、盲腸,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。然而,以中醫而言,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1.5寸開始,經直腸通肛門的整個系統。 

時辰:卯時 (時間:上午5時至上午7時)
經絡:手陽明大腸經
當值器官:大腸及其經脈
保健要訣:應如厠、排除體內廢物

大腸經為多氣、多血之經,陽氣最盛,用刮痧和刺激經絡的方法,最能袪除體內熱毒。若平日經常敲打手部經絡(如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的第12式),可順暢血液通道,預防青春痘。大腸經對現代醫學所稱的『淋巴系統』,有自然保護功能,經常刺激,可增強免疫力,防止淋巴結核病的生成。大腸經在十二經中,獨具養陽、生津、通腑的功能,是其他經脈所不具。大腸主津,津液運行正常,皮膚才能滑潤光澤。如果津液不足,則皮膚會出現皺紋,同時也會產生多種疾病。故倡議『晨起喝杯涼白開水』來保健。

晨起喝杯涼白開水:研究發現,每天清晨飲用一杯攝氏20度的新鮮涼開水,幾年之後就會產生神奇的效果。日本醫學家在一次老年病防治調查中發現,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每天清晨起喝1杯涼白開水,持續5年後,其中82%的老人面色紅潤,精力充沛牙齒堅固,每天還步行10公里,而且沒有人得過大病。俄羅斯學者也研究證實,經常飲用涼開水有預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膚之效。為什麼清晨起喝1杯涼白開水,有健體強身功效呢?人經過整夜睡眠,胃腸道基本排空,血液的粘稠度增加,1杯涼開水能洗刷胃腸,降低血液粘稠度,對維持正常血液循環有益。空腹飲用涼開水,降低了胃腸的溫度,潤濕胃腸,增加胃腸蠕動,有助消除便秘,對痔瘡肛裂有緩解症狀的作用。凡是經常喝涼開水的人,體內的脫氧酶活性均較高,肌肉組織中的乳酸積累減少,不易感到疲勞。專家建議,飲用涼開水時:一要注意開水冷卻時要蓋杯蓋,不要在空氣中暴露太久,否則會失去生物活性。二是糾正喝水是為解渴,口不渴不喝水的觀念。

保健運動:『韓式拍手功』是由韓國大東大學休閒觀光學科曹永春教授創始的。預防及治療各種疾病的6種健康拍手功,速度每分鐘約100下,每次拍打100下至200下,學員需要量力而為。

1. 拳頭拍手:握拳以後,兩手相對,只擊打第二指節部位,剛開始的時候會感到手指的關節比較痛,但適應了以後,會發出類似於擊打木魚時發出的聲音,痛楚會消失,對治療頭痛和肩膀痛比較有效。

2. 手指末端拍手:只有兩手的手指末端部位互相接觸的拍手,對視力為較差,有慢性鼻炎,容易患鼻子感冒,或經常流鼻血的人比較有效。

3. 手腕拍手:手腕和與手腕相連的手掌的末端(手厥陰心包經的大陵穴位置)互換擊打拍手,這個部位與膀胱連接,可以刺激膀胱,改善生殖器機能,增加精力。

4. 手指拍手:兩手并攏,手掌的末端和手指相接觸,手掌的部位留出一些空隙,然後手指互相擊打,這種拍手可以刺激心臟和呼吸系統,對與此相關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比較有效,特別是鼻子不太好的人要經常進行。

5. 頸後拍手:把兩手放到頸的後面,用力地拍手,對緩解肩膀的疲勞非常有效,肩膀和胳膊贅肉比較多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法減肥,平時坐立姿勢不良,或者缺少運動,身體感到僵硬的人,剛開始做這個動作的時候,可能感到不適,多造幾次後,就會感到舒服些。

6. 手背拍手:用一隻手拍打另一隻手的手背,兩手交替進行,有利於腰部,後背和脊椎的健康,腰部嚴重的人堅持進行比較好。  

保健穴位:按摩合谷穴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『合谷穴』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,兩指的交界處,兩指象兩座山,虎口似一山谷,合谷穴在其中因此得名。『面口合谷收』,是指合谷穴可以治療很多面部和口腔的癱症和痛症(若左邊牙痛,則可按揉右手合谷穴;又若右邊牙痛,則可按揉左手合谷穴)。合谷穴具有疏風止痛,通絡開竅之功,中醫認為,合谷穴能調節生命活動的原動力,持續按揉、刺激合谷穴,可以獲得自然治癒疾病的功效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黃光武教練於11 / 6 / 2013撰寫

2013年6月9日星期日

► 醫哲辨證:形意髓「髓」














首先要感謝廣大的網友的支持和鼓勵,在瀏覽『黃光武經絡保健專網』之餘,和留言賜教,令我乾枯的思維,注入寶貴的津液。並由於近期有不少學醫的網友留言查詢,筆者是個未能踏足中醫學界門庭之徒,理不應濫發謬論,但欲以普羅大眾的角度來醫哲辨證,給學醫者另類探索。

筆者認為中西醫學在大原則上有好大的差異,但可以互為引證。西方近代的科技發展迅速,如電腦(即計算機)的理論原始是1和0,即是通電和不能通電,故此西方理科學術,有其定量定位的範疇,不能超過其界限半步的,如我們應用或操作電腦產物時,只能在其指定界內運作,超出界外一點也不可以。古時的中國是以農立國,不論天文、地理和玄學(包括中醫學),均以農耕為核心,一般播種應該在指定的耕地土壤內,但播種或插秧稍為超出指定的耕地土壤之外,亦能生長,即是黑與白外,可以容許其他色素,故有灰色地帶。這就是中西學術文化的差異的地方。

子曰:『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怠。』筆者重思缺學,屬於怠慢之人,但俱探索精神。如有網友問子午流注,經脈內有無血液流動,什麼會經脈盡斷,或者經脈間斷後,有什麼後果?筆者個人的理解,是十二經絡依據十二時辰的流注只是最強勢的時段,而不宜太專注這方面,而輕視其他醫理。據解剖學顯示,『成人人體的大小血管的總長度為十萬英哩』,遍布體表下全身,一個人的血管,原本可以環繞地球4個圈,真是不可思異。血液是經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份,人體的生存主要取決於,血脈的運行是否『生生不息』,若要生存的話,不存在經脈盡斷或經脈間斷的現象!

子午流注方面,不宜太執著,因十二時辰的創始地,應該是在東經120度的華中地區,整個地球分24個時區,即經線每15度為一個時區,那麼香港位於東經114度20分,子時是否晚上11時至凌1時呢?抑或晚上11時23分至凌1時23分呢?嘩!是否好混亂令人頭昏腦脹呢!筆者只是舉例勸導學醫者,勿太執著,不必要在理論概念上,綑綁而鑽牛角尖。不少人學完西醫後再進修中醫,若其未能在中西醫學上差異有基本認知,和思維上有所釋放的話,其學業進度,早期會較困難和容易感到迷茫。

『一元復始』足以表達我國祖先的高度智慧,近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『相對論』,曾論述,若人的視線能夠無限直線往向前的話,當穿越整個宇宙後,最終是可以看自己的後腦的,即是回到起點,完全可以用來注釋『一元復始』的含意。

筆者在少年時代,喜愛武俠小說,尤其是,俱深厚國學的查良鏞先生者作的『天倚屠龍記』,其中一段情節:『太極始創人張三峰遇襲所傷,大敵當前,張三峰唯有當眾向門徒,臨危受技,張三峰將新創的『太極劍法』連續演練,張無忌天資聰敏,首次演練後,能夠記得一半的招式,當張三峰再次演練時,其記得的招式,逐次減少,最後張無忌完全忘記所有招式,此時張三峰認為可以了,應許張無忌代其應戰,其後獲勝。』以上的情節,有高深的醫武哲理,由於『太極』俱備外形、意念和其陰陽兩儀的精髓,故張無忌需要,先觀其外在形態的運行,同時開始洞悉創造者的意念思維後,可以領會其中的精髓要訣,才能靈巧地運用。

筆者極為愚頓,習泳40餘年,游泳技巧尚有許多不足之處;單一式雙手於背後上下左右相握的拉筋動作,練足三年,始勉強到位;原不應發表多項運動保健的文章。但當我細讀醫書後,再實踐古人的保健方法,和加上數十年的人生閱歷,明白經絡經脈在乎其『疏通的精髓』原理,一理通則百理明,筆者所推介醫理及運動,並不代表我是『百曉生』,本人是經過實踐或參透其理論原理,認為是合適的,始會提供給大家使用。『是藥三分毒』,非為患者治病,不宜濫用。『上工治未病』,故筆者期盼行醫者,除了開藥物處方給患者治病外,同時,為求診者開適用其體質的運動處方,供其保健,使其終生受惠;幸甚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黃光武教練於2013年6月初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