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

► 保健小知識:朝朝可做的伸展運動





















伸展頸椎關節:先以拇指頂下頷,使頭部盡量仰後,稍停約2秒鐘,後頭用力向下,下頷貼近前胸,稍停約2秒鐘,反復10次;頭頂百會穴向天,頭向左轉動後,稍停約2秒鐘,後向右轉動後,稍停約2秒鐘,反復10次;右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左耳,微力拉頭向右伸展稍停約5秒後,左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右耳,微力拉頭向左伸展稍停約5秒,反復4次。提示:頸部上下左右二側的伸展,有牽動前後頸部經絡之功,及防治頸椎病之能。

伸展手掌關節:上肢平肩前伸,以手腕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各20轉。

伸展肩關節:兩臂向兩側伸開平肩,屈肘手背向天鬆腕垂掌,以肩為軸,肘臂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帶動肩關節轉動。兩臂直垂,以胸椎為軸,肩部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牽動肩胛骨的肌腱及周圍的經絡。提示:疏通肩部經絡,防治肩周炎。

伸展腰部關節:雙手先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握拳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(骨翏)穴,來回36次,然後握拳掌背按腰椎兩旁的腎俞穴,腰部前後擺動20次。提示:補腰補腎及防治慢性腰腿痛。

伸展胯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挻腹雙手义髋部,中指按環跳穴,先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轉動各10下。提示:強壯泌尿生殖系統。

伸展膝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雙手食指及中指緊扣左右膝眼及犢鼻穴,拇指、無名指及尾指按膝蓋的肌腱,同時向內及向外方向轉動膝關節各10圈。提示:疏通下肢經絡,防治膝關節疼痛。

伸展腳跟關節:取坐姿或有扶手企立,先以右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,後以左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。提示:疏通腳底經絡,有助身體平衡力及日常家居生活防跌之能,防治腳跟炎及骨刺。

4 則留言:

  1. 為什麼要手痛醫腳, 腳痛醫手? 如何讓氣的通路暢行無阻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趙滔兄:首先,多謝您的留言和查詢。
      痛症的穴位治療,有近治和遠治二種方法,下面附有我於二年前教學的講義,呈給您參考。
      痛症之穴位自療法
      以下穴位一般艾炙3分鐘或用指按壓36下為基礎:
      1. 膝關節痛:膝眼穴、委中穴、陰陵泉穴、少澤穴及內關穴。
      2. 落枕(瞓黎頸):風池穴、肩井穴、落枕穴(手背第2和第3掌骨中間)及懸鐘穴。
      3. 五十肩:肩井穴、天宗穴、肺俞穴、尺澤穴及陽陵泉穴。
      4. 坐骨神經痛:8(骨翏)穴、委中穴及承扶穴;和艾炙、或拍打、或推拿指壓足太陽膀胱經腰腿部份。
      5. 腰背痛;腰腿點(手背腕橫紋上2寸的食指與中指及無名指與尾指之間2點)、風巿穴、手三里穴、腕骨(谷)穴、太沖穴及委中穴。
      6. 肩頸痛:風池穴、風府穴、肩井穴、天宗穴、後溪穴及承漿穴。
      7. 頭痛:太陽穴、百會穴、天沖穴、風池穴及三間穴。
      8. 網球肘(主婦肘):手三里穴、曲池穴、天樞穴及陽陵穴。
      9. 手麻(電腦手):陽溪穴、內關穴、外關穴及手三里穴。
      10. 足跟痛:太溪穴、大陵穴及下關穴。
      11. 風濕痛:三陰交穴、外關穴及風巿穴。
      黃光武編於2011年10日
      如受傷流血而止血一般,有直接止血和按壓大動脈壓點止血,但本人的臨床經驗,證實直接止血為佳。故個人認為穴位近治,效果會較佳。
      至於,如何讓氣的通路暢行無阻?
      我不太清楚您的原意是問,『氣』、或是『血氣』、或是『鬱結肝氣』呢?
      若是『血氣』的話,這是我輩追求目標,我不懂如何回答。
      若是『鬱結肝氣』的話,我建議嘗試『以氣導引』的古老方法,來使其通路暢行無阻:
      《以氣導引:正立站定,十指交差兩手上舉,翻掌上撐掌心向天,伸拉一下手臂上的三陰經和三陽經,再慢慢緩行百步,然後屏息叩齒(約36下),後放鬆還原正立站定。功能可以使肝氣充足,如此即可疏通鬱結的疾病,並使全身舒泰。》請試試啦!
      黃光武教練啟

      刪除
  2. 教練,我指的氣係指陰陽太極,運行週天的氣,求教高見?
    再問:
    前醫推崇冬病夏治三伏貼,如果現在要結合經絡化疾的理念應該要怎麼做至會比較理想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趙滔:首先,多謝您的留言和查詢。
      如何讓陰陽太極運行週天的氣,通路暢行無阻?
      陰陽太極運行週天的氣,是道家的主要學說,相信由道家的養生氣功入手為佳。 個人認為精煉張三峰始創的『太極』和孫思邈的養生功,都可以做到陰陽太極運行週天的氣,通路暢行無阻的,本人從未學習過『太極』,但據太極高手可以陰陽太極運行週天的氣,通路暢行無阻。
      以下是孫思邈的養生功的簡介:
      孫思邈,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,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。他在西魏時代出生,相傳他活141歲才仙遊,可見他的長壽心得實在值得學習。
      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,博得經史家百學說,隋唐時曾推拒當官,唐太宗更親自上是山拜會,名噪一時。不過,更為出名的,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,編成兩部醫學巨著。
      1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,然後由前空額開始掃上去,經後腦掃回頸部。早晚做十次。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經常做這動作,可以明目祛風、防止頭痛,耳鳴、白髮和脫髮。
      2目常運 (A) 合眼,然後用力睜開眼,眼珠打圈,望向左、上、右、下四方;再合眼,然後用力睜開眼,眼珠打圈,望向右、上、左、下四方。重複3次。
      (B) 搓手36下,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。
     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,糾正近視和懶視。
      3漱玉津。玉津即津液、口水 (A) 口微微合上,將舌頭伸出牙齒外,由上面開始,向左慢慢轉動,一共轉12圈,然後將口水吞下去。之後再由上面開始,反方向再做一下。 (B) 口微微合下,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,而在口腔裡,圍繞上下鄂轉動。左轉12圈後吞口水,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。吞口水時,盡量想像口水帶到下丹田。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,口水含有大量酵素,能調和荷爾蒙分泌,因此經常做這運動,可以強健腸胃,延年益壽。
      4耳常鼓 (A) 手掌掩雙耳,用力向內,然後放手,應該有卜一聲。重複做10下。 (B) 雙掌掩耳,將耳朵反折,雙手食指壓住中指,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,卜卜有聲。
     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,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。
      5面常洗 (A) 搓手36下,暖手以後上下掃面。
      (B)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翻。 這動作經常做,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,同時不會有皺紋。
      6頭常搖 雙手叉腰,閉目,垂下頭,緩緩向右扭動,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,共做6次。反方面重複。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,防止頸椎增生。不過,注意要慢慢做,否則會頭暈。
      7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,上下排牙齒互叩,無需太用力,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。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。 這動作可以能上下鄂經絡,幫助保持頭腦清醒,加強腸胃吸收,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。
     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。當身體扭向左時,右手在前,左手在後,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,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「命門」上穴位。反方向重複。最少做50下,做夠做100下更好。 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、固腎氣、防止消化不良,胃痛、腰痛。
      9腹常揉 搓手36下,手暖後兩手交叉,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。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。揉的範圍由小到大,做36下。 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、吸收、消除腹部鼓脹。
      10攝谷道,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,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。閉氣,維持數秒,直至不能忍受,然後呼氣放鬆。
      這動作無論如何時都可以練習。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到30下。 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。
     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,膝部緊貼,人微微下蹲,雙手按膝,向左右扭動,各做20下。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,所謂「人老腿先老,腎虧膝先軟。」要延年益壽,要由雙腳做起。
     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,輕鬆地散肯。最好心無雜念,盡情欣賞沿途景色。 民間有個說法,「飯後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」,雖然有點誇張,不過,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。
      13腳常搓 (A) 右手擦左腳,左手擦右腳。由腳跟向上至腳趾,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。共做36下。
      (B)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,共做100下。 常做這動作,可以治失眠、降血壓,消除頭痛。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。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,對身體有益
      至於,冬病夏治三伏貼方面,個人認知太少,但只有西醫的注射預防疫苗的觀念。
      黃光武教練啟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