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

► 絕不吹牛 (官方資料證實已破8,000瀏覽)
















* 按圖放大,以便閱覽數目資料。

► 經絡保健:大腸經 (手陽明大腸經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腸經和肺經相表裡,關係非常密切。在現代醫學中,大腸是承受小腸以下的直腸、結腸、盲腸,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。然而,以中醫而言,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1.5寸開始,經直腸通肛門的整個系統。 

時辰:卯時 (時間:上午5時至上午7時)
經絡:手陽明大腸經
當值器官:大腸及其經脈
保健要訣:應如厠、排除體內廢物

大腸經為多氣、多血之經,陽氣最盛,用刮痧和刺激經絡的方法,最能袪除體內熱毒。若平日經常敲打手部經絡(如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的第12式),可順暢血液通道,預防青春痘。大腸經對現代醫學所稱的『淋巴系統』,有自然保護功能,經常刺激,可增強免疫力,防止淋巴結核病的生成。大腸經在十二經中,獨具養陽、生津、通腑的功能,是其他經脈所不具。大腸主津,津液運行正常,皮膚才能滑潤光澤。如果津液不足,則皮膚會出現皺紋,同時也會產生多種疾病。故倡議『晨起喝杯涼白開水』來保健。

晨起喝杯涼白開水:研究發現,每天清晨飲用一杯攝氏20度的新鮮涼開水,幾年之後就會產生神奇的效果。日本醫學家在一次老年病防治調查中發現,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每天清晨起喝1杯涼白開水,持續5年後,其中82%的老人面色紅潤,精力充沛牙齒堅固,每天還步行10公里,而且沒有人得過大病。俄羅斯學者也研究證實,經常飲用涼開水有預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膚之效。為什麼清晨起喝1杯涼白開水,有健體強身功效呢?人經過整夜睡眠,胃腸道基本排空,血液的粘稠度增加,1杯涼開水能洗刷胃腸,降低血液粘稠度,對維持正常血液循環有益。空腹飲用涼開水,降低了胃腸的溫度,潤濕胃腸,增加胃腸蠕動,有助消除便秘,對痔瘡肛裂有緩解症狀的作用。凡是經常喝涼開水的人,體內的脫氧酶活性均較高,肌肉組織中的乳酸積累減少,不易感到疲勞。專家建議,飲用涼開水時:一要注意開水冷卻時要蓋杯蓋,不要在空氣中暴露太久,否則會失去生物活性。二是糾正喝水是為解渴,口不渴不喝水的觀念。

保健運動:『韓式拍手功』是由韓國大東大學休閒觀光學科曹永春教授創始的。預防及治療各種疾病的6種健康拍手功,速度每分鐘約100下,每次拍打100下至200下,學員需要量力而為。

1. 拳頭拍手:握拳以後,兩手相對,只擊打第二指節部位,剛開始的時候會感到手指的關節比較痛,但適應了以後,會發出類似於擊打木魚時發出的聲音,痛楚會消失,對治療頭痛和肩膀痛比較有效。

2. 手指末端拍手:只有兩手的手指末端部位互相接觸的拍手,對視力為較差,有慢性鼻炎,容易患鼻子感冒,或經常流鼻血的人比較有效。

3. 手腕拍手:手腕和與手腕相連的手掌的末端(手厥陰心包經的大陵穴位置)互換擊打拍手,這個部位與膀胱連接,可以刺激膀胱,改善生殖器機能,增加精力。

4. 手指拍手:兩手并攏,手掌的末端和手指相接觸,手掌的部位留出一些空隙,然後手指互相擊打,這種拍手可以刺激心臟和呼吸系統,對與此相關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比較有效,特別是鼻子不太好的人要經常進行。

5. 頸後拍手:把兩手放到頸的後面,用力地拍手,對緩解肩膀的疲勞非常有效,肩膀和胳膊贅肉比較多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法減肥,平時坐立姿勢不良,或者缺少運動,身體感到僵硬的人,剛開始做這個動作的時候,可能感到不適,多造幾次後,就會感到舒服些。

6. 手背拍手:用一隻手拍打另一隻手的手背,兩手交替進行,有利於腰部,後背和脊椎的健康,腰部嚴重的人堅持進行比較好。  

保健穴位:按摩合谷穴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『合谷穴』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,兩指的交界處,兩指象兩座山,虎口似一山谷,合谷穴在其中因此得名。『面口合谷收』,是指合谷穴可以治療很多面部和口腔的癱症和痛症(若左邊牙痛,則可按揉右手合谷穴;又若右邊牙痛,則可按揉左手合谷穴)。合谷穴具有疏風止痛,通絡開竅之功,中醫認為,合谷穴能調節生命活動的原動力,持續按揉、刺激合谷穴,可以獲得自然治癒疾病的功效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黃光武教練於11 / 6 / 2013撰寫

2013年6月9日星期日

► 醫哲辨證:形意髓「髓」














首先要感謝廣大的網友的支持和鼓勵,在瀏覽『黃光武經絡保健專網』之餘,和留言賜教,令我乾枯的思維,注入寶貴的津液。並由於近期有不少學醫的網友留言查詢,筆者是個未能踏足中醫學界門庭之徒,理不應濫發謬論,但欲以普羅大眾的角度來醫哲辨證,給學醫者另類探索。

筆者認為中西醫學在大原則上有好大的差異,但可以互為引證。西方近代的科技發展迅速,如電腦(即計算機)的理論原始是1和0,即是通電和不能通電,故此西方理科學術,有其定量定位的範疇,不能超過其界限半步的,如我們應用或操作電腦產物時,只能在其指定界內運作,超出界外一點也不可以。古時的中國是以農立國,不論天文、地理和玄學(包括中醫學),均以農耕為核心,一般播種應該在指定的耕地土壤內,但播種或插秧稍為超出指定的耕地土壤之外,亦能生長,即是黑與白外,可以容許其他色素,故有灰色地帶。這就是中西學術文化的差異的地方。

子曰:『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怠。』筆者重思缺學,屬於怠慢之人,但俱探索精神。如有網友問子午流注,經脈內有無血液流動,什麼會經脈盡斷,或者經脈間斷後,有什麼後果?筆者個人的理解,是十二經絡依據十二時辰的流注只是最強勢的時段,而不宜太專注這方面,而輕視其他醫理。據解剖學顯示,『成人人體的大小血管的總長度為十萬英哩』,遍布體表下全身,一個人的血管,原本可以環繞地球4個圈,真是不可思異。血液是經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份,人體的生存主要取決於,血脈的運行是否『生生不息』,若要生存的話,不存在經脈盡斷或經脈間斷的現象!

子午流注方面,不宜太執著,因十二時辰的創始地,應該是在東經120度的華中地區,整個地球分24個時區,即經線每15度為一個時區,那麼香港位於東經114度20分,子時是否晚上11時至凌1時呢?抑或晚上11時23分至凌1時23分呢?嘩!是否好混亂令人頭昏腦脹呢!筆者只是舉例勸導學醫者,勿太執著,不必要在理論概念上,綑綁而鑽牛角尖。不少人學完西醫後再進修中醫,若其未能在中西醫學上差異有基本認知,和思維上有所釋放的話,其學業進度,早期會較困難和容易感到迷茫。

『一元復始』足以表達我國祖先的高度智慧,近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『相對論』,曾論述,若人的視線能夠無限直線往向前的話,當穿越整個宇宙後,最終是可以看自己的後腦的,即是回到起點,完全可以用來注釋『一元復始』的含意。

筆者在少年時代,喜愛武俠小說,尤其是,俱深厚國學的查良鏞先生者作的『天倚屠龍記』,其中一段情節:『太極始創人張三峰遇襲所傷,大敵當前,張三峰唯有當眾向門徒,臨危受技,張三峰將新創的『太極劍法』連續演練,張無忌天資聰敏,首次演練後,能夠記得一半的招式,當張三峰再次演練時,其記得的招式,逐次減少,最後張無忌完全忘記所有招式,此時張三峰認為可以了,應許張無忌代其應戰,其後獲勝。』以上的情節,有高深的醫武哲理,由於『太極』俱備外形、意念和其陰陽兩儀的精髓,故張無忌需要,先觀其外在形態的運行,同時開始洞悉創造者的意念思維後,可以領會其中的精髓要訣,才能靈巧地運用。

筆者極為愚頓,習泳40餘年,游泳技巧尚有許多不足之處;單一式雙手於背後上下左右相握的拉筋動作,練足三年,始勉強到位;原不應發表多項運動保健的文章。但當我細讀醫書後,再實踐古人的保健方法,和加上數十年的人生閱歷,明白經絡經脈在乎其『疏通的精髓』原理,一理通則百理明,筆者所推介醫理及運動,並不代表我是『百曉生』,本人是經過實踐或參透其理論原理,認為是合適的,始會提供給大家使用。『是藥三分毒』,非為患者治病,不宜濫用。『上工治未病』,故筆者期盼行醫者,除了開藥物處方給患者治病外,同時,為求診者開適用其體質的運動處方,供其保健,使其終生受惠;幸甚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黃光武教練於2013年6月初撰寫

2013年6月8日星期六

► 易筋經:倒拽九牛尾勢


















人體的肩背部有一個重要穴位『膏肓穴』,中醫認為『運動膏肓穴,袪除一身之疾』,和若患病者病入膏肓,人便無藥可救了。膏肓穴位於兩肩的肩胛縫裡,第4胸椎棘的下方,距離脊背椎4指(從食指到尾指)寬度的外側。膏肓穴比較隱蔽,針扎不進去,手也難以按到,要想活動膏肓穴,最好的方法是鍛鍊易筋經中的『倒拽九牛尾勢』。

熱身動作:做5至10分鐘便可。

伸展頸椎關節:先以拇指頂下頷,使頭部盡量仰後,稍停2秒鐘,後頭用力向下,頷貼近前胸,稍停2秒鐘,反復10次;頭頂向天,頭向左轉動後,稍停2秒鐘,後向右轉動後,稍停2秒鐘,反復10次;右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左耳,微力拉頭向右伸展稍停5秒後,左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右耳,微力拉頭向左伸展稍停5秒,反復4次。

伸展手掌關節:上肢平肩前伸,以手腕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各20轉。

伸展肩肘關節:兩臂向兩側伸開平肩,屈肘兩手輕搭肩上鬆腕垂掌,以肩為軸,肘臂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帶動肩關節轉動。兩臂直垂,以胸椎為軸,肩部向前後打圈各10次,牽動肩胛骨的肌腱及周圍的經絡。(此動的設計,向前打圈是開膏肓穴,向後打圈是合膏肓穴。)

伸展腰部關節:雙手先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握拳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翏穴,來回36次,然後握拳掌背按腰椎兩旁的腎俞穴,腰部前後擺動20次。

伸展胯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挻腹雙手义髋部,中指按環跳穴,先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轉動各10下。

伸展膝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雙手食指及中指緊扣左右膝眼及犢鼻穴,拇指、無名指及尾指按膝蓋的肌腱,同時向內及向外方向轉動膝關節各10圈。

伸展腳跟關節:取坐姿或有扶手企立,先以右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,後以左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。

(在任何運動前,做關節伸展的動作,對身體的保健非常重要。)

『倒拽九牛尾勢』有以下步驟:

1. 雙手擺開:左腳向左後方45度退步,雙手同時握拳,左手向後下方擺,右手向前上方畫弧。

2. 雙手拉尾:右手往身體外側旋轉,左手往身體內側旋轉。雙手都像拉著9頭牛的尾巴一樣,用力往回收,重心向後。要含胸(胸部自然向內微凹),低頭,屈肘,兩手都內收。做到左邊開膏肓穴,右邊合膏肓穴。

3. 雙手鬆開:身體重心往前移,兩手臂都放鬆,前後伸展,又好像前後被9頭牛拉開一樣。

4. 還原動作:做完後,左腳收回,兩腳開立,同時,兩臂自然下垂,眼睛看前方。

以上的全組動作做完後,反向再做一遍。 

功效:肺氣虛或心氣衰而導致背疼痛者,可每天持續練習,會發揮極佳的調養效果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黃光武教練於8/6/2013撰寫

2013年6月6日星期四

► 真正泰山北斗.關德興師傅





















關德興師傅,MBE(1905年6月27日-1996年6月28日),香港著名粵劇演員、電影演員、粵劇編劇家及武術家。

關德興師傅以專門演出黃飛鴻事跡的電影而享譽藝壇,在家族排行第二,早年跟小武靚就學戲,故入班後取藝名「新靚就」,與新馬師曾齊名;晚年致力提倡保健養生之道,得高壽善終

2013年6月5日星期三

► 關德興師傅親自示範保健操 (珍貴片段)


(按 播放)

此片段非常珍貴,由已故關德興師傅親自示範保健操,希望各位網友支持和尊重!

► 保健小知識:適合輕度腎病患者的保健練習






















如果針對已患上腎病的人來講,是不適合照鍛煉床上腰腎運動的,因它適用於較健壯人士保健運動。現建議有輕度患上腎病的人由孫思邈始創的攝穀道氣功練習,攝穀道氣功練習:在床上仰臥,合口先吸一口脹腹(即腹式吸氣)後,暫停呼吸,同時收縮肛門(即提肛),約10秒鐘或心數1-20(量力不可勉強),然後開口呼氣,放鬆肛門,即算1下,每次練習12下。

『攝穀道』是由古代名醫孫思邈始創,他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,生於西魏時代,歷隋代和唐代等三個朝代的異人,相傳他活至141歲。相傳這是清朝十全老人『乾隆』最得意的養生功。男士非患者可練此功,增強腎臟和前列腺功能,免受退化之苦。婦女產後需收縮陰道者,練此功有快速復原效果。

每日早晚各1次床上仰臥氣功練習,和只操練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的第1至10式,需要持之以恆,對早期的有輕度患上腎病者,或有顯著效果和改善。

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的第1至10式:

1. 伸展頸椎關節:先以拇指頂下頷,使頭部盡量仰後,稍停1至2秒鐘,後頭用力向下, 下頷貼近前胸,稍停1至2秒鐘,反復10次;頭頂百會穴向天,頭向左轉動後,稍停1至2秒鐘,後向右轉動後,稍停1至2秒鐘,反復10次;右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左耳,微力拉頭向右伸展稍停5秒後,左手高舉攀過頭頂掌心按右耳,微力拉頭向左伸展稍停5秒,反復4次。提示:頸部上下左右二側的伸展,有牽動前後頸部經絡之功,及防治頸椎病之能。

伸展手掌關節:上肢平肩前伸,以手腕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各20轉。

伸展肩關節:兩臂向兩側伸開平肩,屈肘兩手輕搭肩上鬆腕垂掌,以肩為軸,肘臂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帶動肩關節轉動。兩臂直垂,以胸椎為軸,肩部向前及後打圈各10次,牽動肩胛骨的肌腱及周圍的經絡。提示:疏通肩部經絡,防治肩周炎。

伸展腰部關節:雙手先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握拳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(骨翏)穴,來回36次,然後握拳掌背按腰椎兩旁的腎俞穴,腰部前後擺動20次。提示:補腰補腎及防治慢性腰腿痛。

伸展胯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挻腹雙手义髋部,中指按環跳穴,先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轉動各10下。提示:強壯泌尿生殖系統。

伸展膝部關節:雙腿分開同肩寛,膝關節微曲,雙手食指及中指緊扣左右膝眼及犢鼻穴,拇指、無名指及尾指按膝蓋的肌腱,同時向內及向外方向轉動膝關節各10圈。提示:疏通下肢經絡,防治膝關節疼痛。

伸展腳跟關節:取坐姿或有扶手企立,先以右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,後以左腳腳跟為軸,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底各20圈。提示:疏通腳底經絡,有助身體平衡力及日常家居生活防跌之能,防治腳跟炎及骨刺。

2. 甩手蹬腿:雙手前甩過頭頂,同時吸氣,接著自然從胸前沿體側向後盡量甩動,雙同時蹬起(提脚跟)兼呼氣,以前腳掌支撐身體,保持直立姿勢,頭用力上頂,足跟回落時稍為緩慢,着地後全身放鬆;反復練36次。提示:甩手牽動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,蹬腿牽動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。

3. 心腎相交及鳴天鼓:掌心朝後中指插入耳孔裡面的「聽聞穴」,後掌心慢慢轉移朝前,中指鎖死在裡頭,突然拔出會,聽到『轟』一聲,反復6次;將兩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左右兩耳耳根,然後上下來回的推拉摩擦18下;兩掌掌心將兩耳蓋住,兩手的食指放中指上,用力的彈下來,因此會聽到『轟』的聲音,故取名『鳴天鼓』,敲36下左右。提示:中指中沖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,腎開竅於耳,天鼓屬足太陽膀胱經。

4. 叩齒、攪滄海:上下牙輕輕相叩50下後;舌在口腔上、下齒齦外周,從左向右,從右向左,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,各轉動10次,產生津液後,分3口緩緩咽下。提示:腎主骨,叩齒健腎,心開竅於舌,生津液健脾補血。

5. 眼睛轉動:頭身保持不動,開始轉動雙眼,從左→上→右→下→左轉10次,閉目休息5秒鐘,然後反方向轉10次,再閉目休息5秒鐘。(溫馨提示:有減免患白內障及明目之效。) 

6 掐揉頭額及梳刮頭頸:兩手各指尖平置於雙眉心至太陽穴一線,輕輕掐揉包括印堂穴、攢竹穴、絲竹空穴和太陽穴約20秒,然後逐漸平行向上沿額部→頭頂→枕部的方向逐步推進,並一路用力掐揉各處,推進至頭頂時,用兩手中指按揉百會穴及其餘食指及無名指按揉四神聰穴約20秒,然後繼續向後頸推進至枕部後,兩手緊挨着顱骨,以雙拇指加力按揉風池穴約20秒。提示:疏通頭部經絡,對頭痛、頭暈、失眠及記憶力減退等等,有一定的療效。兩手各指尖平置於額頂髮際前約1 寸的位置開始,五指微張向後梳理,至枕骨時改用掌邊及掌背,刮後頸的風池穴和翳風穴,反復20次。提示:疏通頭部經絡,有護髮、提神、醒腦和明目的功效。

7 推搓面部:用雙手五指指腹推搓的手法梳理面部,再按照印堂→髮際→鼻翼兩側→口角→再回到印堂的順序,在推搓過程中,應對印堂穴、睛明穴、四白穴、迎香穴、地倉穴等穴加力,來回推搓30次。用雙打中指指腹施力推按,由攢竹穴→魚腰穴→竹絲空穴,及睛明穴→四白穴→瞳子(骨翏)穴上下推按10次。提示:改善面部氣血運行,俱美容及增強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。

8 推搓胸腹:用雙掌沿着胸腹正中線,稍微用力,自上而下不斷向左右畫圓圈,雙掌向上時吸氣,雙掌向下時呼氣。即對胸腹部進行自我按摩,大包穴、乳中穴、乳根穴、上脘穴、中脘穴、神闕穴、氣海穴、關元穴、中極穴、天樞穴等穴,來回20次。提示:牽動胸腹的任脈、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及足厥陰肝經經絡,有改善心血管、呼吸、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統的功能。

9. 橫拉後頸:頭向左轉,右手從右方放於頸後直至左下頷,用整個手掌將後頸捏緊,然後稍用力往回拉,頭同時慢慢向右轉動至正前方為止,接著反方向橫拉後頸,來回20次。提示:改善頸部肌肉的血液循環、調節血壓及防治外感風邪,對頸椎病有防治的效能。

雙手托天、彎腰觸地:雙手先握拳放在背後腰部骶骨兩旁,掌背上下擺動按摩八(骨翏)穴,來回36次作彎腰的起動,然後雙腿分開同肩寛,雙手緩緩高舉吸氣,兩手十指交义相對,掌心向上作托天狀,頭仰後眼朝天望,稍停約2至3 秒;後鬆首垂臂向前彎腰,雙膝關節不要彎曲,同時雙手盡量觸地呼氣,反復10次,最後1次靜止10秒鐘。提示:雙手托天牽動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厥陰心包經和任脈,彎腰觸地牽動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等經絡,有助培養身體元氣和排毒功能,可避免及減少腰背及運動損傷各健美體型。請量力而為,不可勉強,並需要循序漸進及逐一一式的練習,形態不到位,都可以的,感覺太累則需要停止操練。


祝身體健康。 

黃光武教練啟

2013年6月4日星期二

► 最強烈的認同


► 經絡保健:肺經 (手太陰肺經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『肺朝百脈』意即透過血脈,將全身的血液聚合於肺。寅時肺經最旺,肝在丑時將血液新陳代謝後,便把新鮮血液輸送給肺,於肺部將體內廢氣排出後,再吸入新鮮空氣,作『氣體交換作用』後,透氣肺部運行全身。因此,人在清晨時,臉色紅潤,精力旺盛。

時辰:寅時 (時間:凌晨3時至上午5時)
經絡:手太陰肺經
當值器官:肺腑及其經脈
保健要訣:深度睡眠休息

『黃帝內經』說:「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」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中醫師用幾根指頭,左右手腕上一摸,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情況?這就是中醫的『切診』辨症技術,因為體內有肺經,中醫師要知道人體的情況,首要就要問一問肺經,問一問寸口,『寸口』在兩手橈骨內側,手太陰肺經的經渠、太淵二穴之間,它們是橈動脈的搏動處。

『黃帝內經』說:「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」這是說氣虛的培補、氣逆的順調、濁氣排放、清氣的灌溉,都可以藉由調節肺的功能來達到。事實上,肺經功效非常大,上可疏解肝經的鬱結,中可運化脘腹的濕濁,下可補腎中之虧虛。我們可以經常按摩肺經經脈諸穴穴位,或拍打手部經絡(可參考『黄光武經絡保健操』的第12式),或『面常洗』來保健。

面常洗:早晨,起身坐在床邊,手搓36下,暖手以後上下掃面,後再雙手同時向外打圈。功能:令臉色紅潤有光澤,不會有皺紋。『面常洗』由名醫孫思邈始創,他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,生於西魏時代,歷隋代和唐代等三個朝代的異人,相傳他活至141歲。

保健運動:甩手蹬蹆

甩手蹬腿:雙手前甩過頭頂,同時吸氣,接著自然從胸前沿體側向後盡量甩動,雙同時蹬起(提脚跟)兼呼氣,以前腳掌支撐身體,保持直立姿勢,頭用力上頂,足跟回落時稍為緩慢,着地後全身放鬆;反復練36下。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(初學者可以用分段和分解方法進行學習,將一式分為三段和分解動作進行學習:
           
A. 單練甩手:雙手平肩垂下,動作是雙手前甩過頭頂,同時吸氣,接著自然從胸前沿體側向後盡量甩動,同時呼氣,然後放鬆還原雙手平肩垂下,為1下,做12下。  

B. 單練蹬蹆:雙手平肩垂下,蹬起(提脚跟)兼呼氣,以前腳掌支撐身體,保持直立姿勢,頭用力上頂,足跟回落時稍為緩慢,着地後全身放鬆,為1下,做12下。和  

C. 合併甩手蹬蹆:雙手平肩垂下,雙手前甩過頭頂,同時吸氣,接著自然從胸前沿體側向後盡量甩動,雙同時蹬起(提脚跟)兼呼氣,以前腳掌支撐身體,保持直立姿勢,頭用力上頂,足跟回落時稍為緩慢,着地後全身放鬆,為1下,反復練12下。)   

保健穴位:按摩列缺穴
把兩手的虎口交叉,然後食指指尖往下按,接觸另一手腕的大動脈的位置,就是列缺穴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『頭頸尋列缺』,是指列缺穴可以治療很多頭部的病症。頭痛時,不妨多按列缺穴,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。此外,平時不妨也多按摩『列缺穴』,可以發揮清肺熱、補肺氣的養生功效。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黃光武教練於4 / 6 / 2013撰寫

2013年6月3日星期一

2013年6月1日星期六

► Google官方統計資料 (黃光武教練領風騷)


► 保健小知識:床上腰腎運動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『床上腰腎運動』是指床上或軟墊上的強壯腰腎運動,切記動作要慢,和持之以恆,方能消脂、收縮肚腩和瘦腰。    

動作如下:

1. 仰臥床上雙手掌心向下放置於臀部兩旁,兩足縮至胸部,後兩足伸直,但足跟(即腳踭)不要貼床,來回做6下後放鬆足跟貼床為1次。量力而為,不可勉強,初學做1次,逐步加至6次。

2. 仰臥床上雙手掌心向下放置於臀部兩旁,利用腹部的肌肉將雙腿向上抬起,使其與身體成90度直角,維持5秒鐘,然後將雙腿緩緩放下,重復這動作10次,持之以恆,便能收到卓著收縮肚腩功能。切記量力而為,不可勉強。

3. 坐在床上雙腳伸直,雙手慢慢提高過頭頂,稍停同時慢慢吸氣;彎腰,同時雙手慢慢放下按摩腳底數下及呼氣,為之一次(初學者雙腳應微曲,以方便手可摸到腳底);彎腰角度、雙腳曲度及每天的次數,三者皆要量力而為,不可勉強,建議每天可做3次,慢慢增加至36次。
  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
黃光武教練於1/6/2013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