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3日星期三
► 醫哲辨證:凡土臟,取決於膽也
食物的消化過程:
食物在口中咀嚼和唾液混合,由於唾液中含有澱粉消化酶,開始分解澱粉,再吞下經過食道到胃部。 我們的消化器官是個偉大神奇的化工廠,食物從口進入,經食道、胃、肝臟、胰臟、小腸和大腸把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(澱粉、醣類)、脂肪分解成有機化合物的小分子,以便小腸吸收進入血液、肝臟及體內細胞。 食物被分解成濃稠的乳糜後,進入十二指腸,食物在此繼續被分解;肝臟製造膽汁在膽囊中儲存,必要時幫助胰脂肪來分解脂肪,胰臟會分泌強力的消化液來分解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及脂肪,也會分泌重碳酸鹽來中和胃液的鹽酸。 肝臟之肝細胞有五百種以上之不同功能:其中包括貯存養分,分解藥物、有毒物質及廢物等重要功能,還可將體內多餘無用的葡萄糖轉變為肝醣貯存,也可將之再轉變為脂肪,經由血液循環系統輸送到身體各組織器官貯存,還可將蛋白質分解後產生的有毒物『氨』,轉變為『尿素』隨尿液排出,肝臟能從飽和脂肪食物中製造出人體內缺乏的膽固醇,在維持體內膽固醇濃度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 食物進入小腸,會被進一步分解,所有的營養素和水分的吸收,都在小腸中進行,一些水分和微量營養素,可直接經由小腸吸收到到血液中;小腸內壁分泌的小腸液結合膽汁和胰液,會把分解成有機化合物小分子(蛋白質會被分解成單一的胺基酸,醣類則被分解成葡萄糖、果醣或半乳糖等單醣類,脂肪則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),才能被小腸壁所吸收進入血液或淋巴管中,有些可直接提供身體利用,供給熱能,有些則經肝臟進一步過濾加工再為身體所用,未被消化的物質、殘渣和剩餘的水分則進入大腸,壓縮成糞便排出體外。
上文的食物的消化過程,是筆者針對一般市面上銷售『黃帝內經』中素問部分中記載『六節臟象篇第九』的最後一句『凡十一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,筆者相信這一句是當年前人手文之誤的產物,照字面意思,是身體其餘十一個臟腑的優劣和功能,取決取於膽,但與事實不符。 疑點一:上文的食物的消化過程,證明胆臟是消化系統的其中一環,而非是主宰的角色。 疑點二:『黃帝內經』全書的醫學理論主重整體性,不會專注偏重任何一個臟腑。 疑點三:照其句子論據的意味,割去膽囊的人,將會其他臟腑迅即壞死,病者命在旦夕,但事實上病人存活十年和二十年以上的病例,大不乏人。 疑點四:『凡十一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這句的上文是剛剛論述脾胃土臟,若將其修正為『凡土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則與上文有連貫性,又合乎全書的醫學理論;此外臟象注重五行相生相尅,胆臟屬木,木克土,即胆能協助脾胃土臟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,則會較為合乎情理。 疑點四:『黃帝內經』成書的時間,是在我國發明製造紙張之前,故抄錄的工具應該是竹簡,竹簡的貯存和承傳是非常困難,容易破舊和磨損,筆者認為土字被磨損,誤解為『十一』兩字的可能性非常高。
由於一般學習中醫的人士,非常信賴『黃帝內經』的所有論據,筆者有感,其中有一位著作醫學作者,其出書超過一百萬册,其深信『凡十一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的論據,故教讀者只需拍打胆經和心包經,便可保全身健康,到底是普渡眾生?還是誤導眾生呢?筆者不知道,留待殿堂級中醫學者深入考證後,應否需要修正『黃帝內經』的上文一句為『凡土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吧!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黃光武教練於3/4/2013撰寫
2013年4月2日星期二
► 保健小知識:口腔保健
口腔保健運動:
1. 嘴唇撫摩運動:用右手(或左手)的食指在上唇與中指在下唇位置,然後左右移動的撫摩36下。上唇有禾翏穴,下唇有承漿穴,這兩個穴位對於預防感冒,以及牙齦的浮腫、潰爛和發炎,有獨特的效果。
2. 叩齒:上下牙輕輕相叩100下。有恆心做此運動,可預防年老退化,免受修理牙齒和脫牙的痛苦。(成年人小便時,切記合嘴,勿張口談話洩腎氣,這亦是護齒秘訣。)
3. 攪滄海:舌在口腔上、下齒齦外周,從左向右及從右向左,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,各轉動6圈後,當產生津液時,分3口緩緩咽下。腎主骨,叩齒健腎,心開竅於舌,生津液健脾補血。
(編後語:感謝海外網友留言指導和查詢,本人已接納其意見,今後的保健的文章,會以簡單易明為主。由於本人崇尚帶氧運動和自我按摩,『求人不如求己』的自然療法來保健;對藥物治療認知方面,一竅不通,加上主觀的『是藥三分毒』理念,故不會提供任何藥療或食療給大家,敬請見諒。)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黃光武教練於2/4/2013撰寫
2013年3月31日星期日
► 保健小知識:耳朵保健
人體這兩片耳朵,其分佈的穴位是最為密集,多不勝數,而且這些經絡穴位也都通往全身,因此,做耳朵保健操,對全身都有保健作用。
1. 上心腎相交:掌心朝後中指插入耳孔裡面的「聽聞穴」,後掌心慢慢轉移朝前,中指鎖死在裡 頭(做成負氣壓),突然拔出會,會聽到『轟』一聲,反復6下。中指中沖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,耳為腎之官,故稱為『心腎相交』,水火相濟,心火下來,腎水才能上去。
2. 將兩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左右兩耳耳根,然後上下來回的推拉摩擦36下。俱調節血壓之效。
3. 兩掌掌心將兩耳蓋住,兩手的食指放中指上,用力在腦後『枕骨』彈下來,因此會聽到『轟』的聲音,故取名『鳴天鼓』,敲36下左右。腦後『枕骨』屬足太陽膀胱經,有排毒和防治頸椎炎症功能。
4. 下心腎相交:用右手的掌心搓左腳的足底腳心,和用左手的掌心搓右腳的足底腳心。手心『勞宮穴』對腳心『湧泉穴』,兩腳一盤,對搓就行,這樣每天晚上搓幾百下,對長者控制血壓非常有好處,耳朵的毛病也會自然改善。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黃光武教練啟
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
► 保健小知識:眼睛保健
眼睛的周圍有睛明穴、攢竹穴、魚腰穴、絲竹空穴、瞳子(骨翏)穴及四白穴等穴位,要保養眼睛必須每日經常按摩這些穴位,只要恆心的實行,便可防止近視、老花、亂視、結膜炎和白內障等視力衰退和眼疾。
步驟一:首先將雙手的中指互相摩擦十幾下,感到中指指腹發熱時閉目,即刻按近鼻樑兩旁的睛明穴,由睛明穴→攢竹穴→魚腰穴→絲竹空穴,及瞳子(骨翏)穴→四白穴→睛明穴上推按,剛好成一個橢圓形的旋轉,旋轉推按36圈,力量不要太大,也不要太輕,完成後不要即時張開眼睛,等約一分鐘後才張開眼睛;在還未張開眼睛的時候,又以雙手的姆指在太陽穴位置,作小圓圈旋轉按揉36圈(有寧神之效)。
步驟二:做九式護目操(每日有恆心操練3次,不獨能治白內障,且是保護眼睛不會退化之良方)。
1. 雙手掌心向上,尾指掌邊平踫36下。
2. 雙手掌背向上屈姆指,食指掌邊平踫36下。
3. 右手握拳擊左手掌心36下,後反方向擊36下。
4. 右手握拳用拳邊擊打握拳左手的拳背36下,後反方向擊36下。
5. 雙手握拳掌心向上,尾指拳邊平踫36下。
6. 右手握拳用拳邊向下擊打握拳左手的虎口(即合谷穴的位置)36下,後反方向擊36下。
7. 雙手掌背向上,平伸左右手上下交义擊36下。
8. 雙手遮眼,眼珠順時針轉36圈,後逆時針轉36圈。
9. 雙手一齊拉耳珠36下。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黃光武教練於30/3/2013撰寫
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
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
► 保健小知識:損有餘而補不足
道德經的十字短句『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』,是我國祖先高智慧俱哲理的金句;當然其道理可以應用在許多方面的範疇,但筆者在本文只應用於經絡保健和自然療法的詮釋。
在六七十年代,本港武俠小說大行其道,不少膾炙人口的著作,個人非常欣賞查良鏞先生(筆名金庸)的『天龍八部』,吐蕃國師鳩摩智和段譽於枯井底污泥處的情節,鳩摩智是個天賦極高的僧侶,本身已經武功極高,但對武學太『貪』太『痴』,以致內息絮亂,走火入魔不能自拔,達痛不欲生之境,段譽對武功『恬淡虛無』,無心學武,但巧習『北冥神功』;鳩摩智和段譽於枯井底中,兩人生死相拼,巧妙地段譽使用『北冥神功』吸走鳩摩智畢生功力,令鳩摩智的頑疾即時治癒,得享天年。
武功高強是原本是美好的,可以強身和保家衛國,但凡事都會有過猶不及的負面效果;同樣,現代城市人物質非常豐富,俱營養的食物若過度進食,雖然食品中的疍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維他命和礦物質,都是身體不可或缺的養份,但過量地吸收,本身的新陳代謝機能下降(一般女士28歲和男士32歲以後)時,營養之物積聚變成身體的有害物質,成為毒素或結石或腫瘤;『損有餘』即是要排除過剩之物,『而補不足』是針對營養不良者而言,本港營養過剩者居多,故頑疾和惡疾有年輕化趨勢,就是箇中道理,至於營養不良者少之又少;故一般中醫師會開出排毒為先的治病處方。
書中段譽的『北冥神功』是主導十二正經和任督兩脈的逆向運行的內功,中醫的經絡理論是『順為補』,『逆為瀉』,相信作者是用中醫的經絡理論來創作吸走他人功力的情節;然而,經絡保健操的保健原理,完全依據『損有餘而補不足』的醫療原則,經絡血氣暢通俱調理身體機能,可以瀉其剩和補其缺,『瀉其剩』的原理是鮮血從血管運走壞死及不良的細胞和過剩脂肪,增其新陳代謝機能,腸臟和肛門排毒和排出糟粕之物,尿道、汗腺亦俱其排泄和排毒功能;至於『補不足』是因血氣適度運行,健脾開胃,有足夠能力運化水穀精華,適度吸收養份,補機體之不足,故較一般藥品單向性功效為佳,並且『上工治未病』,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,相信人人都會明白。
平時多些注意身心健康,均衡的飲食和多做『帶氣運動』,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是最俱保健效益的運動其中之一,故推薦給大家操練。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
黃光武教練啟
2013年3月27日
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
► 保健小知識:艾炙保健(補腎及防更年期不適)
艾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保健、強身壯體、延年益壽的方法;俱未病先防、養生保健之功;艾草藥性辛溫,燃燒均勻,火力溫和,熱氣芳香入脾、腎、肝三經,溫補虛衰之腎陽,溫通郁滯之諸經,祛除病邪,延壽緩衰。
每晚艾炙─關元穴5分鐘、命門穴及左右腎俞穴各2分鐘、左右腳足三里穴各3分鐘,溫炙後飲半杯溫水。
關元穴─肚臍正中下3寸位置(即肚臍除姆指外4手指橫距)。
命門穴─肚臍對正背脊脊椎位置。
腎俞穴─命門穴旁開1.5寸(即2手指橫距)。
足三里穴─外膝眼下3寸及脛骨旁1指橫距。『黃光武尋找足三里穴的簡單法:(右三里穴)右掌心貼右膝蓋骨,中指和食指分別向兩旁伸直夾住脛骨,中指指尖的位置,若稍用力按壓,有酸、麻、脹或痛的感覺,就是足三里穴。』
溫馨提示:艾炙在有抽氣設置的室內進行為佳,不心火種,量力而為,避免灼傷體表。
黃光武教練啟2013年3月25日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