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3日星期三

► 醫哲辨證:凡土臟,取決於膽也

















食物的消化過程:

食物在口中咀嚼和唾液混合,由於唾液中含有澱粉消化酶,開始分解澱粉,再吞下經過食道到胃部。 我們的消化器官是個偉大神奇的化工廠,食物從口進入,經食道、胃、肝臟、胰臟、小腸和大腸把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(澱粉、醣類)、脂肪分解成有機化合物的小分子,以便小腸吸收進入血液、肝臟及體內細胞。 食物被分解成濃稠的乳糜後,進入十二指腸,食物在此繼續被分解;肝臟製造膽汁在膽囊中儲存,必要時幫助胰脂肪來分解脂肪,胰臟會分泌強力的消化液來分解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及脂肪,也會分泌重碳酸鹽來中和胃液的鹽酸。 肝臟之肝細胞有五百種以上之不同功能:其中包括貯存養分,分解藥物、有毒物質及廢物等重要功能,還可將體內多餘無用的葡萄糖轉變為肝醣貯存,也可將之再轉變為脂肪,經由血液循環系統輸送到身體各組織器官貯存,還可將蛋白質分解後產生的有毒物『氨』,轉變為『尿素』隨尿液排出,肝臟能從飽和脂肪食物中製造出人體內缺乏的膽固醇,在維持體內膽固醇濃度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 食物進入小腸,會被進一步分解,所有的營養素和水分的吸收,都在小腸中進行,一些水分和微量營養素,可直接經由小腸吸收到到血液中;小腸內壁分泌的小腸液結合膽汁和胰液,會把分解成有機化合物小分子(蛋白質會被分解成單一的胺基酸,醣類則被分解成葡萄糖、果醣或半乳糖等單醣類,脂肪則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),才能被小腸壁所吸收進入血液或淋巴管中,有些可直接提供身體利用,供給熱能,有些則經肝臟進一步過濾加工再為身體所用,未被消化的物質、殘渣和剩餘的水分則進入大腸,壓縮成糞便排出體外。

上文的食物的消化過程,是筆者針對一般市面上銷售『黃帝內經』中素問部分中記載『六節臟象篇第九』的最後一句『凡十一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,筆者相信這一句是當年前人手文之誤的產物,照字面意思,是身體其餘十一個臟腑的優劣和功能,取決取於膽,但與事實不符。 疑點一:上文的食物的消化過程,證明胆臟是消化系統的其中一環,而非是主宰的角色。 疑點二:『黃帝內經』全書的醫學理論主重整體性,不會專注偏重任何一個臟腑。 疑點三:照其句子論據的意味,割去膽囊的人,將會其他臟腑迅即壞死,病者命在旦夕,但事實上病人存活十年和二十年以上的病例,大不乏人。 疑點四:『凡十一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這句的上文是剛剛論述脾胃土臟,若將其修正為『凡土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則與上文有連貫性,又合乎全書的醫學理論;此外臟象注重五行相生相尅,胆臟屬木,木克土,即胆能協助脾胃土臟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,則會較為合乎情理。 疑點四:『黃帝內經』成書的時間,是在我國發明製造紙張之前,故抄錄的工具應該是竹簡,竹簡的貯存和承傳是非常困難,容易破舊和磨損,筆者認為土字被磨損,誤解為『十一』兩字的可能性非常高。

由於一般學習中醫的人士,非常信賴『黃帝內經』的所有論據,筆者有感,其中有一位著作醫學作者,其出書超過一百萬册,其深信『凡十一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的論據,故教讀者只需拍打胆經和心包經,便可保全身健康,到底是普渡眾生?還是誤導眾生呢?筆者不知道,留待殿堂級中醫學者深入考證後,應否需要修正『黃帝內經』的上文一句為『凡土臟,取決於胆也。』吧!

祝大家身體健康。 

黃光武教練於3/4/2013撰寫

2 則留言:

  1. 時常胃痛,兼有口氣,任職櫃面文員,有方法根治嗎?
    嚴重近視可以改善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馬小姐:有病向醫生求診,才是上策,因為病因多的是;
      若胃痛時,可嘗試按揉左右腳的足三里穴《黃光武尋找足三里穴的簡單法:(右三里穴)右掌心貼右膝蓋骨,中指和食指分別向兩旁伸直夾住脛骨,中指指尖的位置,若稍用力按壓,有酸、麻、脹或痛的感覺,就是足三里穴。》,各3分鐘,可能胃痛有所舒緩。
      平日和多做『黃光武經絡保健操』及均衡的飲食習慣,當身體血氣改善,口氣亦會改善。
      近視,首先需要配戴合適的眼鏡,每日早晚做我的『保健小知識:眼睛保健』運動啦! 
      黃光武教練啟 

      刪除